数学学科六年级上册学期课程纲要
日期:2023-01-02 16:52:11  浏览量:2936

数学学科六年级上册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时:63课时

者: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校区 钮孝英、陈怡、陈莉琼、颜利萍、沈青青、于永杰

一、背景分析

1.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六年级)

1.能进行分数的四则运算;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数据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初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

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概率”“综合实践”四个部分。1)数与代数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图形与几何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3)统计与概率包括百分数(4)综合与实践包括树叶中的比、互联网的普及。

3.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来看: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学习任务,并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常见的几何体;已学会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已掌握了分数、小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对比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经过近五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合作学习的经验为本学期自主学习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来看:本校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因此, 本期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把各个知识点真正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 还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回忆、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等方式, 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启发, 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形成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综合、猜想和验证、归纳和类比等活动,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能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课程内容

单元名称

单元目标

单元组织者

学习内容

课时

安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通过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大任务:

制作长方体礼物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体积和体积单位;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5.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综合实践)。

13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通过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运算,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大任务:

寻找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

1.分数与整数相乘;             

2.分数与分数相乘;3.分数连乘;

4.倒数的认识;

5.整理与练习;

6.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                 

7.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8.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9.比的意义;

10.比的基本性质;

11.化简比;

12.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

13整理与练习;

⊙《树叶中的比》(综合与实践)。

 

29

解决问题的策略

1.通过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观念:

未知量之间存在倍比关系或相差关系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假设将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

1.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一);          

2.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二);

3.练习十一 。

3

百分数

1.通过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能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大问题:

已经有了1/100,为什么还要写成“1%”?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3.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纳税、利息、折扣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5.整理与练习  

⊙《互联网的普及》。(综合实践)

18

整理与复习

1.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数感、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本学期学习的整体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大任务:

绘制本学期已学的六个单元的思维导图。

1.复习数的计算

2.复习分数、百分数、比的知识

3.解决有关分数、百分数的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4.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5.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5

四、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级上册(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参考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本校学生情况的特点,根据学情适当增减和调速。

2)学历案:根据课程标准和纲要编制学历案,以供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

3)作业设计:依托学历案,兼顾学情,编制适合本班学生的的分层习题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4)其他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网络资源等。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式

遵循教学评一致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单元整体设计中综合分析课程、教材、学生等要素,确定合理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以学习目标为归宿,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将目标转变为合理的、与学生学习经验相对接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序列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可通过统整、拓展、聚焦的方式,设置进阶学习“大计划”、实施技能学习“大迁移”、开展过程学习“大评价”,构建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纵向衔接、横向一致的大单元教学体系,优化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2学习方式

基础知识以预习、讨论、观察、类比、动手操作为主,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等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②大任务作业、小结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完成。

3.课外拓展性训练:

1)课本中的课后练习、教师自编练习,学生根据个人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练习。

2)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性活动。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总分共100分,通过量化的1分值再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等级,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过程性评价(30分)

1)过程性评价计分原则:

过程评价成绩=课堂表现(10分)+作业表现(10分)+数学活动表现(10分)

2)过程性评价计分标准: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评价等第描述(分值)

11

课堂表现

认真听讲、参与探究、小组互动、讨论合作、阐述自己观点。

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高的得10分;不够积极主动但能参与的得5~9分;不积极参与的得0~4分。

22

课堂作业表现

认真程度、正确率、及时纠错情况、作业反思情况。

四个方面都能很好的做到的得10分;四个方面有一到两方面做得不好的得5~9分;四个方面有三到四方面做得不好的得0~4分。

33

数学活动表现

参与活动程度、小组互动、讨论合作、阐述活动过程。

四项活动都能做很好的得10分;四项活动完成三项以上的的5~9分;四六项活动完成一项、两项的得0~4分。

 

2.学期总评成绩(100分)

1总分的计算方法

学期总评成绩W(100分= 过程评价成绩(30分)+ 结果评价成绩(70分)。

2分值转化

①85≤W≤100   为优秀;

②75≤W<85   为良好;

③60≤W<75   为合格;

④0≤W<60    为不合格;

 学习总评以等第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