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积极生长实小学子——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太湖校区德育工作计划
日期:2022-02-18 00:00:00  浏览量:728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家国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国情怀是人立身养德之本。在多元文化浸染、网络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尤为重要。

 

一、赓续精神血脉,培育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铸魂育人工程的重心,大力宣传红色名人精神,聚焦红色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牢牢抓住学科育人的阵地,丰富学科育人的方法,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

1. 向内:抓住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和契机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每一门课程本身都充满教育性,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元的精神文明,能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和精神情操。充分利用学科知识能帮助学生看得更高、更远。每一位德育导师应该善于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今日国家与当代学子的关系,通过教材和社会时事进行碰撞、辨析,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融入时代发展的家国情怀。

2. 向外:以活动为主渠道,完善联动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统筹作用,着力构建“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推进红色教育的整体格局。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双减”政策,建立活动保障、活动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协同推进,建立学科、德育联动制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讲话精神,不断加强红色设施、遗址、基地活动等的统筹规划;第三,开辟“老实小精神”传承路径,依托正阅读、风筝节等学校文化活动,开发“实小精神”文创产品、举办“正阅读”节、组建革命精神宣讲团,通过“读、学、看、写、讲、听、访、演”等载体,打造红色活动品牌,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3. 向远方:丰富立德树人的场域和方法

    学科的外延是生活,带领学生向远方,就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理解多元文化,锤炼自我品行,塑造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1)微公益课程。依托环保、扶贫、动物保护、消防等为学生提供社会参与的平台,借助公益服务活动启动学生的爱心体验,让学生在奉献中收获幸福力。(2)先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先贤哲人孕育、传扬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凭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强大生命力赋予一代又一代英才以责任和担当,为祖国乃至世界都作出了宝贵贡献,通过学先贤、传统文化,能有力的唤醒、丰盈学生的内心。(3)分层递进,潜移默化。道德品质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低年段重在自我管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中年段主张在集体生活中认清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到了高年段,就可以走出校园,延伸到社区、网络等更为宽广的场域,不仅关心身边事、校园事,也要关心社会事、国家事,讲公德、守规则,立志向,为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二、高举队旗跟党走童心向党乐成长

为党育人是少先队的光荣使命和根本任务。少先队辅导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帮助队员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苦难辉煌、创立的丰功伟绩,引导他们认同党、热爱党、跟随党,就是要教育队员们学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谱系,用党的思想和精神铸魂育人,激励队员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学做先锋,长大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1.做好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意识

1)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继续做好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发挥带头、辐射和指导作用,通过经验交流、班队会观摩等形式,促进辅导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2)健全和完善少先队组织。把少先队大、中、小队干部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班辅导员、发挥少先队干部组织在班集体建设的作用。发挥学校红领巾之日岗小主人作用,指导并带领他们检查好学生常规,做好卫生、活动秩序、两操、纪律等方面的检查。并及时公布常规检查结果,做好每周一次班级评比。

2.推进实践活动,传播红色文化

少先队紧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爱国主义为龙头,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

地,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从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高度,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争做积极向上的优秀少先队员。

3.开展争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红领巾奖章”是少先队组织日常开展教育活动和评价激励的重要载体。开展红领巾争章活动,能不断加深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及其标志标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彰显党团队的血脉关系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断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红领巾争章活动”能帮助队员们了解章目内容、争章意义等,激发他们对“红领巾奖章”的向往和追求的热情。

 

三、以活动+生活”课程,淬炼儿童道德品格,擦亮儿童精神底色

坚持立德树人,把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育人机制,注重育人实效,实现知行合一。用活动解放儿童,用审美发展儿童,用合作温暖儿童,用成果召唤儿童,采用项目、驱动、生成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式地融入到活动的各个细节中来,让活动成为愉快的邀约和美的探索,让学生在“活动+生活”的课程中,淬炼道德品格,擦亮精神底色。

1.养成教育着细处,争当文明小卫士

1)养成教育从细微处重视和抓紧抓扎实。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如:进门问好、课间活动、文明行为、卫生习惯、三操、路队等方面,在诚信、感恩、自理自立等做人方面,都要严格规范要求,使其逐步养成具有一定素质的文明进取学生。

2)利用“红领巾监督岗”的力量,每日检查,每周评比,每月颁奖,评选出“文明班级”,以此为榜样,为激励,鼓励更多的学生争当文明小卫士。

2.“心中有·仁,行动有·爱德善品格的浸润

本学期我校拟开展以“仁爱”为主题的德善品格课程。课程以明礼、诚信、仁爱三个梯度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故事阅读、主题班会、“仁爱”主题九格漫画设计、爱心义卖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仁爱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具有对学校、老师、父母的感恩意识和学弟学妹的关怀意识,成就自我价值。结合学校、社区等品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入培养学生的仁爱意识和懂得感恩、包容、关爱他人的品质。既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更以此为契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实践体验中,发扬仁爱美德,培养良好品质,为人生之路奠定基石。

3. 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劳动教育不单指一系列劳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还指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情感和劳动素养的培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保障学生每天半小时劳动体验锻炼时间的基础上,持续开发资源并不断改进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处都处于沉浸式、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和创造中,将劳动教育与孩子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融合,让学会生存、积极生长、幸福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样态。

4.开展环境教育,践行环保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养成节能环保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会课上宣传,在学校软环境中进行渲染;同时,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街道,开展社区“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营造绿色和谐校园氛围,在师生心中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5.常规防疫不松懈,筑牢师生安全墙

培养学生卫生防疫习惯和卫生防疫行为,提高卫生保健意识和防疫能力。做好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督促学生监测体温,如实填好《健康表》,建立学生身体健康档案和各类常规检查。积极配合上级防疫部门,通过各班主任,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随时排查中高风险区旅居者,掐断传染源头。做好学生常态化核酸检测,做到认真有序,防患未然。利用少先队阵地开设防疫课程和讲座,拓宽学生防疫知识,建立学生防疫心理健康档案;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6..行太湖,筝.情逐梦

“积极生长者”为学生成长目标,开展第二届风筝节,“风.行太湖,筝.情逐梦”,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乐活。活动设计符合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征,包含标志设计、绘画、吉祥物设计、邮票设计、风筝知识学习、风筝制作以及风筝放飞,学生可以从每一项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融合,为了让活动真正体现儿童的积极精神和创作能力,学校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制作成校园文创用品,让学生展示积极生长的状态。

 

四、生命关怀:一种积极的育人美学追求

生命关怀,体现了重要的美学精神和生命自觉,是德育课程的守望和精神呼唤,是顺应儿童生长节律的寻找,是儿童生命文化的建构。

1. 开展禁毒教育,提高生命意识

开展禁毒知识宣传工作,做好禁毒教育。邀请社区禁毒志愿者进校园为五年级学生进行禁毒知识讲座,阅读“禁毒知识”读本,并开展读后感的撰写和禁毒小报制作,完成禁毒平台学习,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关爱自己。

2. 关注心理健康,成就多彩生命

1)关注全校师生生命心理健康,本学期继续做好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对特殊学生持续关注,保持有效沟通;(2)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扰,优化心理主题广播,传递心理知识;(3)优化心理教师团队。做好参与心理健康教师上岗培训教师的上岗证材料准备指导工作,扩大和优化我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定计划,针对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有效的家校沟通;请专家为我校教师进行系统化指导;做好全体教师心理调适辅导,促进我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4)针对学生年龄特征,积极开展主题性团辅活动,并做好个案系统化辅导方案和行动落实;(5)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月计划和活动开展的落实,心理剧的前期筹划和后期的拍摄工作;(6)积极开展校园防欺凌讲座、生命安全讲座等,加强生命教育指导。

3.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守法自觉

依托苏州市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做好安全教育活动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学习,要求每个班级的学习达标率到100%。开展常规安全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疏散演练,做到演练活动常态化,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掌握在校紧急逃生的要点,学会正确的紧急逃生方法。在班级中,更要把安全教育作为每个星期的必讲内容,利用好思品课、班队课等,把校园安全知识切切实实地传授给学生。

做好法治教育,依托家长家委会资源,开展各类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活动。利用好十分钟队会和每周电视节目,进行法治小故事讲述,法治小知识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品德课、班会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五、家校社融合:互相悦纳,助力成长

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的工作机制,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家庭教育为的重点协同育人新格局,深度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共建协同育人课程和组织保障支持体系,共同守望孩子的成长。

1. 借力家委会,共育促成长

建构学校家委会组织,建立校级和班级家委会体系,用好学校家委会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委会为辅助,用好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开发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家校社合作共育工作。

2. 家长志愿团,校园护平安

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配合“文明吴江”和“蓝盾”志愿者服务要求,组建好校园“爸爸妈妈”志愿者团队,做好学生入校护学工作。开学前制定好计划,合理安排,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周志愿”服务工作。

3. 亲子齐活动,互动共成长

以家委会为主体,班主任作指导,开展各类主题亲子活动,如“强国有我、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等,活动有计划、有过程记录。在亲子活动中,促进亲子沟通、同学情感、班级融合,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和社会责任感。

4. 家校同携手,共润太湖娃

积极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本学期完成班级所有学生家访活动,有规划、有过程、有反馈;开展各年级家长会,以专家主题讲座结合任课老师交流,并开展现场面询活动,为家长进行现场答疑;开设家庭教育指导沙龙,定期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困惑指导。以家校之力,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促进并滋养太湖学生的积极生长。